
```html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及译文
主题:人生百态悲凉
结构、逻辑:以自然景象抒写人生哲理
情感意韵:伤感、无奈与人情世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 苏轼〔宋代〕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 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原句)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词人首先写道:“世事一场大梦。”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这里的“人世”与“梦”恰如《西江月·平山堂》中说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一样。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接着第二句写道:“人生几度秋凉。”其中,“新”与“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可以说,词人在此感时伤感。
于是,词人接着写道:“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这里两句紧承“世事一场大梦”而来,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怅。从意思来说,前一句说秋风吹来,树叶零落,在回廊上发出声响。这是从视觉来写的,表现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凄凉。
下一句写人,写人对“秋风扫落叶”景象感受。“哀秋,就是因为秋催人老去而伤感。”词人把自然之景与人的感受结合起来,不但表现了季节的转换,而且也表现出时光易逝、容颜将老的无奈之感。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该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词派的豪放词流,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苏轼这首词也写出了他与世隔绝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他为生、为己的孤寂与悲伤。在情感上,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一种清高洒脱的情操,即使面对世事的困难和人生的艰难,依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和坚定的态度。这种性格特征让他在文学事业上保持了很高的成就,并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这首词也反映了他在个人生活中的困境与反思。他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淡泊、超然的态度。这种心态让他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起伏,同时又能保持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从而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找到了平衡点。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仅展现了苏轼的宽广胸怀,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在苏轼的词作中,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与韵味,那就是他的“悲凉”与“离奇”之感,这种情感的表达常常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如“风叶”、“灯”等,来烘托一种淡然、超脱的情感氛围,从而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总的来说,《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一首具有深意和感染力的词,通过自然景象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以及人生哲理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