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教案 篇2(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第一课时(导入与正文)
1、预习
- 阅读《鱼我所欲也》全文,对照课文注释,尝试翻译第一段。
- 聚焦以下词语:
- 得兼:同时得到
- 有甚于:比……更重要
-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 必然:必然
- 因此:所以
2、导入
- 加点字的音:
- 浅:低
- 深:深
- 博:好
- 富:多
- 鲜:新鲜
- 不会:不会
- 珍藏:保存,存放
- 加点词的解释:
-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 法先王:主张“法先王”,即通过礼义来维持社会秩序。
3、正文翻译
第一段
1、“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第一篇)。它用“鱼与熊掌”的比喻,说明人的选择和追求是有权有势的两面。
2、翻译句子: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得兼:同时得到
- 有甚于生者:比……更重要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选择或追求)必须远远超过“生”(自然、正常)。
第二段
1、《鱼我所欲也》讲的是一个古文人对人生的选择。
2、翻译句子:
- 驱逐:驱逐,逃离
- 为宫室之美:为了使宫室美丽,或获得更大的利益
- 得知:知道了
- 及故:因此,由此可见
- 要是:如果要
- 挑辩:与、比较
- 八方之一:四个方向(东、西、南、北)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第三段
1、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2、翻译句子:
-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
- 何加:有什幺益处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 命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第四段
1、作者认为,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不同。
2、翻译句子:
- 恶有比生更甚于死者(恶与生对比)
-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所有人都有“是心”,贤者可以避免“是心”失掉)
第五段
1、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
2、讨论:
- “故患有所不辟”:意思是如果“有”的选择被否认,那么应放弃“生”(自然,正常)。
- 通过这种推理,“舍生取义”是一个合理的观点。
第二课时(正课)
1、预习
- 阅读《鱼我所欲也》剩余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
2、导入
-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鱼我所欲也》的开头部分,讨论了“鱼”与“熊掌”的价值对比。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正文
1、“鱼和熊掌”作用对比
- 问题:为什么“鱼”和“熊掌”两样东西不能同时获得?
- 思考:
- “鱼”低,而“熊掌”贵。
- 只能舍弃一种以求得另一种。
2、“舍生取义”的论点
- 孟子认为,人应当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追求正义或利益。
- 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既要有善良的心肠,又不能丧失对生命的珍视。
3、讨论
1、“所欲有甚于生者”
- 说明人的选择和追求必须远远超过自然的局限。
2、“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心肠,只有贤者可以避免这种“是非心”的丧失。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这一命题进一步支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只要追求正义或利益,就不必在道德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5、《谈骨气》中的论据
- 古代一个例子:施舍,表面上是帮助他人,实际上却对社会造成伤害。
- 这一论据与《鱼我所欲也》中的“舍生取义”思想一致。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背诵文言文:全文的前三段。
3、思考并总结以下问题:
- 孟子的“是非心”是什么意思?
- “舍生取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鱼我所欲也》的思想精髓,并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修辞手法。希望你们能够在课后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的讲授打下坚实的基础!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文中以“鱼”作为比喻,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文中通过引用孟子的名言和成语,生动地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重要观点。
一、引言
文章引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本文的主题是关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追求道德和修养,而非一味追求利益。孟母对织的故事展现了她深思熟虑的态度和智慧。
二、论点
文中提出“义重于生”,强调在追求人生价值时,先走道德道路,而不是一味追求功利或利益。文中引用了以下句子: - 孟子:“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 司马迁的名言:“义与生两无全,二者合而为一。”
三、论据
文中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其含义: 1. 孟子“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容易迷失人生方向。 2. “义与生两无全,二者合而为一。”:“义”指道德修养,“生”指人生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四、案例分析
文中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说明人们在追求功利时往往迷失了道德方向: - 狗肉手党——对功利利益的盲目追求。 - 鲍学东——因贪图富贵而忽视道德。 - 李光政——一生为官,却未能真正践行“义与生”的原则。
五、结论
文中强调,人生应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而不是一味追求利益或功利。通过引用孟子的名言和实际例子,文章展现了道义不可轻言舍弃,必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哲理思想。
六、语言特点
文中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词汇和句式,保持了古文的独特魅力。通过句子的凝练和意象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总体来说,《鱼我所欲也》是一篇深刻而智慧的作品,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义的重要性以及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