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与探究》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校来了几位前来听课学习的教师,每个办公室都有一名教师随时听讲。我心里一紧,紧张不已:每天都要别人听课,课堂上有很多不定因素,不知道能不能保证每节课的成功,如果讲砸了,怎么办?那会丢脸啊。后来我开始想,人家在认真上常态课——也就是说,就是我们平时实实在在的上课。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每节课都会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自己用心去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就不会亏待学生,也不会亏欠自己。于是,我放松下来,积极备课,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现最好的一面。
讲的是《观察与探究》一课,这是一节关于变化的量、正比例、反比例之后的第五节课。本节课目的之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尝试用图来表示反比例关系,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图像。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辅。
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回顾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的图像,并为后面的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接着,在小黑板上投影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会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2、会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学生默读学习目标,明确任务。
然后,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27页,独立完成表格,并在方格纸上画图。接着思考问题: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描的点会在一条直线上吗?试着将各点连成一条线。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让学生动手尝试,动笔表达。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按行巡视,发现同学们都融入到了小组合作中,每个人都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少数不发言的学生也主动在小组讨论中发表意见。组内几乎都得出了结论: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组内交流的过程,学生不仅互相学习,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汇报的时候,首先是学困生的分享,然后是其他学生补充。反馈练习中,将26页的第一题画图,并描点、连线。整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但学困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确保他们也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整节课内容不多,全由学生自学,而我只是适时地引导。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有展示自我的要求,而小学生的自我表达心强,也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当这种表现成功被老师认可时,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所谓的真理必须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重新发明,至少是他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策略为例,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数学的智慧: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自己重新发现,而不能草率地传递给他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历观察、思考、验证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的实践,我收获颇丰。首先,我在备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能;其次,在小组合作和汇报环节,学生也能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在反馈练习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
总之,这次教学反思让我明白:只有将“观察与探究”这样的智慧课堂模式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