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马过河》这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组讨论、角色表演,并结合德育与安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对这一段教学反思的综合分析和结论:
教学设计亮点:
-
问题设疑与文本引发
文章以“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引入,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如老马、小马等动物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基础。这种问题设计注重情境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
分组朗读与表演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种互动性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了文本中的情感和故事。 -
德育与安全教育渗透
教师通过老马教小马过河的情节,引导学生反思他人言论的真实性,并结合一年级儿童的已学知识(如“自己去吧”一文),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前提。这种德育与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到位。
存在不足:
-
互动环节不够丰富
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应增加更多关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实例,例如在讨论环节穿插一些关于关爱、助人为乐的内容,使学生更能理解这些价值观的真正含义。 -
生活化与情境的结合不够紧密
文章中的情景剧虽然生动有趣,但教师是否能够将情境与文本内容有效对应,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在角色表演过程中,能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不同动物的高度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浅”和“深”的概念。 -
互动环节中反馈不足
在分组讨论环节,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感到冷场或失去参与动力。
总结与改进建议:
-
加强生活化教学
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角色表演后,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过河经历”,进一步加深对“浅”和“深”的理解。 -
深化道德教育的内涵
教师应更多地将德育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例如在老马教小马过河的情节中,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帮助同学摔倒、帮助受伤的人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
优化互动环节设计
在分组朗读和表演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环节,例如布置一些有趣的活动(如模拟过河,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 -
关注情感与态度发展
文章中的问题设计强调了对文本的分析思考,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发展。例如,在讨论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他人。
结论:
《小马过河》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情境化教学、分组互动以及德育渗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爱国情怀。然而,在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互动环节的丰富性、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等方面。未来可以在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提升,让这节课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马过河》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在理解本课难点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他们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我们应该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13
《小马过河》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主题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能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重构,有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基本体现。尤其是在学校融慧教育理念下,这单元的学习,就至关重要。
这节课我首先用图片激趣导入,然后认读生字词语,进入故事的朗读,又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讲故事并评论,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写完生字后还完成了《学习与巩固》基础题目的练习。总之整节课从学情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有意思有趣味,课堂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这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本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课件、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指导朗读时,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蕴含的道理。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
但是,本节课学生个性化阅读交流的时间比较少,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看法表达也不够充分,际交流的时间较少,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以后课前备课要再仔细些把课备透,在教学内容和学情的融合上多下功夫。
石老师的这节课设计的很用心,把学校的融慧教育理念落实得很好,无论是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学习活动,还是完成课后练习,都是精心设计,步步为营,达到预期的效果。石老师很注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课堂上尊重学情,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力,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地思考。尤其是在用“马棚、愿意、磨坊”等关键词语时把讲故事的学习支架搭好,让学生讲故事,自己讲,小组比赛读,全班展示讲等,课堂上语文味道浓浓的。写字的时间也充足,写字的目标落实的很扎实。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篇14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道理美,教学中我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朗读课文触美丽。
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再让学生进行语音朗读,最后设置情境进行演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蕴含的美。
2、情境演绎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