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舞记》原文及赏析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然而,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旁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不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它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
赏析: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
将近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水,早已把人们大脑皮层上的种种印象冲淡,然而,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色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他们优美舞姿的无限向往。
舞蹈本身就是与诗歌、音乐结合为一的艺术,那么,用柔曼的诗句给予描写,自然是最合适的技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色彩,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其中一些元素的处理却是比较落格的。例如,他将卡拉玛姐妹比作“佛前留雪”,而并没有生动地展现她那颗如同雪光般纯净又不失神性的心灵。这让我想起冰心在《再集》中所写的:“我不能用尽我的语言去描述你的心灵。”这与作者的处理方式相一致。
同时,我也注意到冰心在《再集》中对印度舞蹈艺术的描写更为细腻和生动。例如,在描述卡拉玛姐妹时,他不仅描绘了她的舞姿,还赋予了她独特的个性情感:她那双深邃而高挺的眼睛,以及那眉宇间的 subtlety,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了世俗的神化感。
在冰心的笔触下,印度舞蹈艺术展现出一种优雅而深刻的艺术魅力。她的舞姿不仅展示了柔弱的美感,更体现了她内心那份纯粹与自由的情怀。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脉络:文章从描述舞蹈元素入手,深入刻画其文化内涵,最后以对作者仁慈性的肯定收尾,展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年轻舞蹈家的期待。这让我感到非常 satisfies,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兴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