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望月怀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注意诗中的用词
-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
诗的境界
教学流程:
一、说说任务
学习重点:借助诗眼,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习难点:鉴赏诗眼,掌握炼字的步骤
二、看看作者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弱冠中进士,官至宰相,被封为“始兴伯”。有“九龄风度”“岭南第一名相”的美誉。病逝于曲江。
他的古诗,有人评为“首创清淡之派”。王维、孟浩然等的山水诗歌也受其影响。
代表作有《望月怀远》、《感遇十二首》——“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等。
三、读读诗歌
望月怀远 (插入康桥朗诵作品:望月怀远(张九龄) 标清.flv) 引人入胜的现场教学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眼是生命中最亮的星,
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语言的写照,
每一句都承载着情感的种子。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眼中那幅陌生与熟悉交织的画面吧。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这道题的设计既体现了诗歌的艺术性,也展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赏析
1.“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天涯共此时”扣住了“怀远”。写情意深,难眠,又苦思难成眠,三连的动作过程。
3.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感情。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句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