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认识并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感受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和打击。
- 通过分析缠足前后姐姐的变化,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坚决斗争精神。
- 感受缠足之残忍,认识到从小独立思考、敢于反抗的精神。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 视频或图片展示缠足的历史背景。
- 教具:课件(见附录)。
- 伴奏音乐(如《凄凉》曲子)。
- 激情低语(如“十送五送五送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活动一:提问引入
- “为什么要破除这些陋习?”
-
引出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思考。
-
活动二:创设情境
- 播放《孙中山破陋习》中的场景片段(缠足)、情感音乐(如《十送五送五送五》,含着眼泪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共鸣。
2. 学习缠足这一陋习
- 自然段:缠足前的姐姐
- 师生共同阅读并讨论:
- 姐姐的活泼和好奇,以及对家人的依赖。
- 袨足的过程(长长的脚、痛苦的声音)。
- 自然段:缠足时的姐姐
- 师生共同阅读并讨论:
- 姐姐的悲伤与失望,被缠足后的痛苦。
- 感受到姐姐的痛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自然段:缠足后的姐姐
- 师生共同阅读并讨论:
- 母亲的无奈和爱意,缠足后的无力感。
- 子女之间的悲剧,感受亲情中的伤害。
3. 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变化
- 角色扮演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如对缠足的同情或敬佩)。
- 语言表达
- 指名学生读出缠足前、缠足时和缠足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情感的变化。
4. 寻找破除陋习的方法
- 自然段:破除缠足
- 师生共同阅读并讨论:
- 父亲和妈妈如何给姐姐破除缠足。
- 孔子的观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 自然段:比较与反思
- 师生共同阅读《小脚一双》和《妈妈的难》两段,体会妈妈和父亲的行为方式。
5. 感激孙中山的精神
- 情感表达
- 学生分享对缠足这一陋习以及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受。
- 升华情感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孙中山从小独立思考、敢于反抗的精神,激发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6. 读写作业
- 读写作业一:缠足后的反思
- 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 阅读与分享
- 鼓励学生在班上分享自己对缠足这一陋习的思考。
四、教学评价
- 根据学生的参与度、理解和情感表达,给予肯定或反馈。
-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个人表现。
五、板书设计
``` 缠足:给姐姐带来了快乐与痛苦
缠足前: 姐姐活泼,家人的依赖 被缠足时,姐姐痛苦,失去歌声、笑容
缠足后: 姐姐悲伤,失去爱意、失望 让家人更痛苦,更无奈
孙中山:破除陋习 ```
六、教学资源与指导
- 板书设计:通过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缠足的历史和情感变化。
- 读写作业: 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七、小组活动与角色扮演
- 学生分组讨论缠足的不同阶段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 团队表演:学生分角色,分别描述缠足前、缠足时和缠足后的感受。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痛苦,并从中体会到孙中山从小独立思考、敢于反抗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未来的行为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