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祖上科名不显,父亲被迫弃儒经商,到他便更为贫困。
从小,蒲松龄热衷于科举考试,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然而,此后却屡试不第。三十一岁时,他被迫应聘为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整天与“无端而代人歌哭”(《戒应酬文》)的应酬文字打交道。
随后辞幕回乡,主要在缙绅先生家设帐教学,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来”。这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终竟还是个穷秀才。他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中写道:“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其一生生活的描写。
蒲松龄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的《与韩剌史樾依书》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同时,由于生活的贫困,有时还直接感受到封建剥削的压力,他在《答王瑞亭》信中说:“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从而比较能体会民间疾苦。
蒲松龄除一度游幕苏北外,一生大部分活动不出于淄邑和济南之间。但他接触和交游的人物却非常广泛。他的秀才出身以及游幕、“坐馆”的生活,既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人物;他的长期居住农村和家境的贫困又使他与下层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各种人物——上自官僚缙绅,举子名士,下至农夫村妇,婢妾娼妓,以及蠹役悍仆,恶棍无赖,赌徒酒鬼,僧道术士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际,无不具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上述的进步思想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作为一个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蒲松龄的思想有其局限。他虽同情人民疾苦,却反对农民起义。虽憎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但对最高统治者则存在较大的幻想。一生偃蹇的命运激发了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形成了他牢固的宿命论思想,尤其迷信佛教。此外,他也承袭了不少儒家陈腐的封建道德观念。所有这些都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消极成分。
《蒲松龄与孟宗正郎》(《与韩刺史 emulate书》)中,他引用了马可·波罗游记的一些篇章,并对中文文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例如,在《大江东去》中,他说:“海市蜃楼,天有不测云。”这句诗成为后人用来指代一种虚幻现象的常用表达。
他的创作范围非常广,从诗歌、散文到戏剧、曲艺等,都是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他所著的《磨难曲》(《大江东去》改编后)在俚词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在俚词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磨难曲》根据《聊斋志异》中的《张鸿渐》改编而成,而该作品后来成为俚词的重要来源。《磨难曲》不仅丰富了俚词的多样性,还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俚语相互影响和融合。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蒲松龄的作品以文人学派著称,尤其是他的诗歌(如《大江东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由于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和对文人学说的保守立场,使得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和陈旧。
蒲松龄的一生充满了艰难的生存斗争和创作追求,他的思想和成就为后世文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