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草原的早晨》
课程目标:
1. 通过阅读、观察和感受,认识草原上的生动事物。
2. 理解并掌握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运用。
3. 感受草原早晨的独特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草原上的生动事物和动物动作(如羊儿、牧民等)。
2. 理解自然段内容,感受草原早晨的美好与热闹。
3. 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表达。
难点:
1. 用词准确、句式多样化,理解动与静的关系。
2. 观察和想象草原早晨的画面,提升想象力。
教学准备:
- 图片材料:草原早晨、羊儿、牧民等图片及视频。
- 书本:《草原的早晨》(P27-30)中的相关内容。
-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投影设备。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 课前活动:情景设置
- 提问:你们看到图片了吗?草原上的景象有多美丽呀?
-
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
引入教学内容
- 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进草原,感受它那独特的美丽与生动。”(板书:《草原的早晨》)
-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做铺垫。
二、第一自然段——草原的美
- 活动一:观察草原
-
师播放草原早晨的画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草原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的?”
-
活动二:具体阅读
- 师点明第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读第一句:“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热闹呀、多有生机呀!”
-
指名学生背诵并指读这些词语。
-
活动三:羊儿的秘密
- 师引导:“你们知道,为什么羊儿们总是这么开心吗?”
-
引导学生思考:羊儿们为什么会急切地想要出来呢?(板书:快乐)
-
活动四:理解“多”与“欢”
- 点明第二句的内容:“这么多的羊儿,它们涌出了圈门。”
-
师引导学生用词表达:“它们多跳、多奔、多开心!”(板书:快乐)
-
活动五:牧民们的声音
- 师播放牧民们的歌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他们总是这么高兴吗?”
-
引导学生理解“羊儿多,家乡美,生活幸福”这一主题。
-
活动六:具体读句子
-
指名学生自由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它们多跳、多奔、开心!他们赶着这些快乐的小羊,动作熟练、潇洒。”(板书:欢乐)
-
活动七:自我评价
- 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疑问。
三、第二自然段——羊儿的欢笑
- 活动一:具体读句子
- 指名学生自由读第一句:“你真会读书!这么多羊儿,它们是怎么出来的?”
-
学生互动:谁能描述出它们是怎么来的?
-
活动二:描绘羊儿的动作
-
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达:羊儿“蹦跳、奔向闪烁变色”、“欢唱着鲜嫩的草”。
-
活动三:理解“多”与“欢”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总结:“它们多跳、多奔,开心得像一只只小兔子。”(板书:快乐)
-
活动四:合作创作句子
-
师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完善句子。
-
活动五:自我评价
-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对羊儿的观察和理解。
四、第三自然段——草原的美好
- 活动一:具体读句子
- 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第二句:“你们看,这些羊儿,这儿一群、那儿一群……”
-
学生互动:谁能描述出他们如何分布的?
-
活动二:描绘羊群的动作
-
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达:羊们“奔向远方”,“悠扬的歌声传到更远的地方”。
-
活动三:理解“多”与“回荡”的关系
-
引导学生总结:“它们多奔,又不急,悠扬的歌声被风吹得回荡。”(板书:回荡)
-
活动四:合作创作句子
-
师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完善句子。
-
活动五:自我评价
-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的美好描述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 活动一:欣赏图片
- 出示图片:草原早晨的美景(草原上的草绿绿的,羊儿们开心地跑着,牧民们悠扬的声音)。
-
鼓励学生观察并思考:草原早晨的独特美丽之处在哪里?
-
活动二:听歌升华
- 师播放《天堂》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对草原的喜爱和热爱。
-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和家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发现。
-
活动三:总结收获
-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强调:“草原的早晨多美呀、多有生机呀!”让我们用心灵的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评价与反馈:
- 预习单:
- 提供学生课前阅读和观察的材料。
-
帮助学生提前理解自然段的内容。
-
课堂作业:
-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下关于草原早晨的感想或故事。
-
小组评价:
- 指定小组讨论各自的总结内容,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