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 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 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
感悟与评价: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
**教学重点
- 知识与技能: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 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
感悟与评价: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
**教学难点
- 知识与技能: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 思考与分析: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
感悟与评价:理解诗歌的深意和情感色彩
-
**教学方法
- 视频教学法
- 古诗五步教学法
-
诗歌境界教学法
-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
**导入新课
-
曾经被后人称为“诗圣”,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
**简介作者及背景
-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
**三首诗写于不同历史时期
-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
《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
**辩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3)白头搔更短 搈(sān)
(4)浑欲不胜簪 簪(zà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五、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诗句中的哲理:
- 《望岳》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诗中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出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情长意的深切关怀。
3.情感色彩:
- 文中充满了对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赞美之情;
- “望岳”、“石壕吏”等经典句句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
- 整篇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作为理想国士的光辉形象。
4.赏析:
- 《望岳》通过描绘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思考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 “远望”“近看”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 整篇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作为理想国士的光辉形象。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板书设计:远望所见:寄情于物
近望所想:触景生情
远望所见:境遇壮阔
近望所闻:情怀忧国